2)第229章 集中解答_大汉第一太子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我们能得出一个大概率没有错误的结论:太上皇刘煓,是魏丰公刘仁独子。

  这样一来,‘刘贾,高祖从父兄’的说法就立刻站不稳脚跟了。

  ——从父兄从父兄,你爹好歹得跟我爹是亲兄弟,咱俩得有共同一个爷爷吧?

  但根据刘氏宗谱追溯,刘贾的父亲显然不大可能是魏丰公之子,所为刘贾的身份,更大概率是与魏丰公一脉更加疏远的远方亲戚。

  除了父亲与魏丰公的关系,刘贾的年龄,也很难满足‘高祖从父兄’的说法。

  从父兄,也就是堂兄的定义,可以说千百年来都未曾变化——叔伯的儿子,且比自己年长者,为从父兄/堂兄。

  也就是说,作为高祖刘邦的从父兄,刘贾的年纪比刘邦大。

  这样一来,问题就简单多了。

  大家不妨想象这样一个画面:汉高祖五年,即公元前202年,年五十五岁的汉王刘邦刘邦,亲自率军追击项羽至固陵,随后派出比自己还要年长的从父兄刘贾,南渡淮河包围寿春······

  ——五十五岁的刘邦,能和正值壮年的霸王项羽掰腕子,并最终成功鼎立汉祚的故事,已经足够具有不可取代性了。

  在这个前提下,一个年纪超过五十五岁的老宗亲,在人类平均寿命不超过三十岁的两千二百千年,受老天子之令先断项羽粮道,后又渡河作战、迎击当时尚在项羽麾下,正值壮年的英布,怎么想都有些不大现实。

  结合以上考证内容,佐吏可以大言不惭的得出以下结论:对于荆王刘贾与高祖刘邦的亲缘关系,《史记》中‘是亲戚,但不知道是啥关系的亲戚’的记载,应当是更为准确的;而《汉书》中直接断定‘刘贾,高帝从父兄也’的记载,则显然没有丝毫说服力。

  本书中,便沿用了‘是亲戚,但具体亲缘关系不明’为背景,给刘贾安了一个比刘邦小一辈的辈分;此举为杜撰,非为史实,也没有史料作证,只是单纯的设定。

  除了刘贾,最近几章写到英布反叛的内容,也有些问题需要交代一下。

  英布籍贯为九江六邑,最开始也是因籍贯而被项羽封为九江王,之后被刘邦改封为淮南王。

  而这里的‘改封’实际上并不是移封,而是在原有封土,即九江郡的基础上,增加了衡山郡,合此二郡为淮南国。

  而九江、衡山两郡,在春秋之时本为吴国领土,后随着越王勾践灭吴而并入越国;到战国初期,楚怀王灭越,九江、衡山二郡又并入楚国。

  具体内容在正文中讲述的较为明确,最终结论也已在正文中得出:在汉初之时,九江、衡山二郡,都可以算作是传统意义上的‘吴地’,准确地说是吴北;九江、衡山出身的百姓,也大多自诩为吴人,而非越人、楚人。

  只不过,相较于更认同吴王夫差一脉的

  请收藏:https://m.jueshi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