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)第三百一十五章 财政_大明第一臣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知,明朝的财税体系非常烂,但是究竟烂在哪里,貌似又很难准确说清楚了。

  有一个流传很广的谣言,就是大明朝每年财政收入只有几百万两,跟大宋比起来差远了,简直垃圾透了……假如这个话是真的,烂的应该是大宋才对啊,明朝花了十分之一不到的钱,就维持了江山快三百年,这是何等了得的成就啊!

  财政效率简直高到了离谱!

  很显然,这是不可能的,那错在哪里呢?

  错在把国家税收等同于户部收入,又把户部岁入,等同于太仓税银,然后就得出了一个小的离谱儿的财政收入。

  如果真靠这么点岁入,就维持了那么长时间,大明朝简直全员清官了。

  其实大明朝税收的衙门,远不止户部一家,征收的税赋也不只是丁银田赋……这个复杂的程度,简直难以言说。

  简单举个例子,明朝的工部不只是造宫殿,建工程,还负责征税。工部征收的税叫竹木抽分,大约就是针对竹木、薪柴、石炭、砖瓦、石灰等等,跟燃料建材有关的东西,征收税赋。

  这玩意是计入工部的账,和户部没关系。

  如果你觉得工部征税很离谱了,那后面还有更离谱的,光禄寺作为负责宫廷膳食的衙门,也有权向民间征税。

  手上的米粮食材,用来供应皇宫开支。

  如果这个还能理解,那么素来清水衙门的礼部,竟然也有征税的权力。

  礼部征收什么?

  药材!

  没错,礼部要替太医院征收药材钱。

  毕竟太医院品级太低,不好要钱,还是礼部出面比较好,当然了,经手三分肥,礼部的文官们,正好弄点枸杞、人参、海狗肾,好好补补腰子。

  类似的中枢衙门,绝不在少数。而且这还不算完,地方上除了要解送朝廷的,还有留存自用的部分,也是一笔烂账,说不清楚的。

  试想一下,正常的流程,太医院需要药材,向户部行文,获得批准,然后太医院拿着钱去产地采购,列入一年的部门支出预算,也就是了。

  可是到了大明朝,这事情就诡异了。

  太医院却药材,跟礼部商议,礼部向地方行文,然后把事情交给了地方的粮长,让他们给礼部送药材银两。

  从地方上千里迢迢,送去进城,交给礼部,转给太医院……这一路上,人吃马喂,银钱火耗,上下打点疏通,一层一层转交……这中间的耗费相当惊人。

  而且是每一个衙门,每一项税收,都要经历这么一番折腾。

  老百姓是苦不堪言,尤其是到了明朝中后期,粮长们都撑不住了,争相逃避差役,各地频频拖欠税赋,有的地方能拖欠好几十年不交,上面也是无可奈何。

 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,原因很复杂,但是不可否认,从最初财税体系的设计,就能看出端倪。

  历史上的老朱的确对财税体系的

  请收藏:https://m.jueshi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